今年暑假快结束了。社交媒体上,埃及金字塔下、马尔代夫海滩边,甚至飞机、高铁座位上,总能看到中国学生埋头赶作业的身影,不少网友看了都忍不住笑。“中国小孩哥在全世界赶作业”这个话题,还一度冲上了热搜。
这种“一边度假一边写作业”的场景,引来了不少讨论。有些家长觉得,“边玩边学”能让孩子更自律,不至于虚度假期;也有网友直言不讳:孩子带着作业,更多是图个“心理安慰”;那些走过学生时代的网友,看到这一幕,纷纷想起自己当年突击赶作业的“名场面”。更有学生坦承:多数暑假作业就是机械抄写,有些甚至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“完成率”考核,满足家长对“作业量”的执念——这种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做法,其实没多大意义。
暑假作业应当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,看重自主性和趣味性,多安排课题研究、社会实践,少些简单的“刷题”,多跟生活接轨,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。
中国孩子“把作业写遍全世界”的事儿,表面看,能让孩子免得因为没完成作业挨批评,短期内搞定学习任务,也让家长少点焦虑;但往深了想,这种“赶工式写作业”,恰恰暴露了暑假作业设计的问题,跟教育本来的目的差太远了。要是作业只是机械重复,勾不起孩子的兴趣,或者量太大,超出了合理范围,孩子难免会“应付了事”。抄答案、凑字数的时候,不仅巩固不了知识,反而会让孩子讨厌“学习”,这完全背离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啊。
“学习减负”喊了好多年,可现实是,不少教育内卷从校内跑到了校外。据媒体报道,42%的家长给孩子报了3个以上兴趣班,很多家庭为此花了不少钱。现在,学校已经在政策引导下,开始“减作业量、提作业质”了,但家长也得放下“鸡娃”的想法,给假期计划留点弹性,允许作业“有空缺”,让“暑假就该像暑假,学习就专心学习”。
真正有价值的暑假作业,不该是“负担”,而该是连接学习和生活的“桥梁”。孩子的假期行李里,不妨少点机械作业,多点探索的快乐。学校和家长更该一起,给孩子留出自己安排时间的空间。家长尤其得放下“光玩会有负罪感”“学习和见世面都得抓”的念头,学校也得持续优化作业设计。只有当暑假作业真能激发孩子的兴趣,跟生活贴得近了,孩子才不会想着“赶工”,而是主动投入进去——这,才是暑假作业该有的教育分量。
易倍策略-股票配资门户推荐-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-配资门户官方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